
在祖国西北边疆的能源战场上,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跨越千里,带着专业与热忱;他们克服万难,捧着责任与担当,这就是职业技能培训部新疆能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团队,以实际行动为新疆能化各矿注入技能动能,用坚守与付出书写了一曲动人的奋斗赞歌。
千里筹备:把“精准服务”刻在每一个细节里
接到赴新疆能化开展技能等级认定的任务后,团队没有丝毫迟疑,第一时间开启“战斗模式”。中心领导亲自带队,深入新疆能化旗下伊犁能源、伊新煤业、硫磺沟煤矿、永新煤矿等单位,与矿方负责人、一线职工面对面沟通。从矿井生产节奏到岗位技能需求,从认定流程细节到实操考核标准,每一项都反复确认、逐点细化,生怕错过任何影响工作的“小问题”。
与此同时,部室牵头的试题库与教学大纲的编制工作也紧锣密鼓推进。针对电气设备安装工、胶轮车司机、井下采煤工、巷道掘砌工等9个工种,李英亮老师带领他的团队成员白天承担中心内部授课任务,晚上加班加点打磨内容——参考最新行业标准,结合边疆矿井特殊作业场景,每一道题、每一个教学要点都经过3轮以上讨论修改。当厚厚的题库与大纲最终定稿时,不少老师的办公桌上还堆着没来得及吃的泡面,眼里却满是完成任务的坚定。
舍家赴疆:把“责任担当”扛在每一个肩头
对团队而言,赴疆不仅是一次工作任务,更是一场对意志与情怀的考验。教培中心内部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授课刚刚结束,老师们来不及与家人多做陪伴,便收拾行囊奔赴新疆。女教师佟斐老师家中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需要辅导功课,一个上小学需要接送,她悄悄拜托父母帮忙照看,只在深夜视频时对孩子说“妈妈很快就回来”。56岁的肖亚东老师主动请缨担任班主任,同事们劝他“年纪大了,边疆条件苦,你的身体还不太好,别那么拼”,他却笑着说“作为党员,关键时刻就该冲在前面”。
抵达新疆后,艰苦的环境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气候干燥、饮食差异大,部分矿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团队没有一人抱怨,反而迅速调整状态:白天整理教学资料、熟悉教学和考核场地,晚上梳理当日工作、规划次日任务,每个人都把“克服困难”,当成了默认的工作准则。

一线攻坚:把“高质量标准”落在每一项任务里
认定工作开展期间,挑战接踵而至。大规模考试组织、多工种同步授课、跨矿任务协调……每一项都考验着团队的能力与耐心。培训项目组班主任孙颖老师负责伊新煤业200多人的班级管理工作,培训时间紧,培训结束紧接着考试。从考生信息核对到考场布置,她和伊新工作组扛下所有,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一次考试中,有考生因紧张情绪出现抵触心理,她耐心安抚、细致讲解,直到考生放下顾虑顺利参考,而那天她的嗓子已经沙哑得说不出话。
李英亮老师更是团队里的“冲锋者”。面对信号把钩工、井下通风工、巷道掘砌工等多工种授课需求,他主动承担起跨工种教学任务,白天到矿区授课,晚上熬夜整理不同工种的实操要点,确保每一堂课都精准高效。有次矿区突发设备故障,影响实操考核进度,他二话不说,跟着维修人员一起排查问题,直到凌晨才回到住处,第二天依然准时出现在考核现场。
复盘蓄力:把“经验财富”转化为来年新动能
随着新疆能化各矿处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圆满落幕,团队成员返程后未作休整,部室领导便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复盘总结会,开启“回头看”工作。会上,大家围绕前期沟通、题库编制、现场执行、应急处理等全流程,逐一梳理工作中的亮点与不足:哪些环节的衔接效率可以进一步提升,哪些工种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矿方反馈优化,哪些应对艰苦环境的经验可以固化传承……每个人都带着思考发言,把此次赴疆的经历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战经验”。
从问题梳理到方案优化,从经验提炼到计划制定,总结会不仅为此次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更为明年开展同类工作筑牢了基础。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把这次总结的“干货”用到后续工作中,让技能服务更精准、更高效,以更足的干劲为边疆能源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贡献更大力量。
从题库编制到现场认定,从克服家庭困难到适应边疆环境,再到复盘总结蓄力未来,职业技能培训部新疆能化技能等级认定团队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践行“为两级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的神圣使命。他们用专业赋能边疆能源发展,用担当诠释教育培训工作者的初心,不仅圆满完成了技能等级认定任务,更在边疆大地上留下了属于奋斗者的闪亮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