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六比六争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工作能力”主题征文【六】

作者: 鲁婷   发布日期: 2022年12月22日   来源: 兖矿能源教培中心

做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理论宣讲老师

作为企业理论宣讲老师,肩负着带领企业党员干部职工通过学习宣讲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工作成绩,来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热爱中国使命。所以,对于宣讲老师来说,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把广大企业党员干部职工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牢牢建立在理论认同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宣讲老师要系统梳理党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整理成系统清晰的宣讲提纲,并且在宣讲形式上要巧妙用力,更好地展现和服务内容,使理论宣讲有深度、有广度、更有温度。

一、乐于学习,让宣讲工作更有深度

作为一名宣讲老师,我认为打牢打实理论基础是做好宣讲的第一步。所以,要加强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厚积薄发,才会在每一次宣讲中成功胜出。“ 只有学得多,才能悟得深、讲得好,才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晦涩的理论变得让人易于接受” 。鉴于此,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我们宣讲团每一位老师都注重系统研读党的各种理论读本和资料。比如,《中国共产党简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原文,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党的重要理论精神,为宣讲做好理论准备。并且每次宣讲前都要参加中央党校等举办的专题辅导班,研读上级部门配发的辅导资料,每一次都至少阅读30万字的资料。通过专题辅导和学习,帮助老师们提升了理论认识、明晰了实践方向。理论宣讲,既要上接天线,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大政方针贯穿于其中;也要下接地气,找寻听众喜闻乐见的实例和关注的热点难点。为了让宣讲走深走实,老师们还非常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企业发展的难点。比如,集团第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宣讲,主要是兖矿集团发展的成就、兖矿未来的发展思路和举措。报告中涉及到兖矿多个产业板块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举措。为了理解一些产业术语,掌握一些生动案例,我们翻阅了大量集团网站、微信平台等的新闻,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宣讲好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尽心准备,让宣讲更有广度

为了确保宣讲效果,宣讲团的老师们在准备阶段会做大量的工作。我们的做法是:分开编,集体研。也就是老师们共同查阅资料、组织集体研讨、编制内容丰富的宣讲提纲。在编写宣讲内容时,宣讲团根据每位老师的研究领域和优势,先各自写一部分内容。然后,宣讲团把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理论宣讲内容。再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试讲,确定最终宣讲通稿,保证了宣讲内容的广度。我们还创新宣讲模式,比如,老师们可以在擅长的领域选定宣讲主题,宣讲团把这些主题进行整合分类,形成理论宣讲内容菜单,为宣讲单位提供菜单式服务,这样使得理论宣讲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为了提高团队成员素质,团队负责人还把专家“请进来”进行专题辅导和理论提升。借助 “山东能源大讲堂”这一平台,为宣讲团成员不断充电。还鼓励老师们把宣讲内容放到能源集团和中心等网站上展播,有效推动理论宣讲工作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每一场宣讲后,宣讲老师还会征求团长意见,认真反思,并随着宣讲的持续推进不断完善充实宣讲内容,改进宣讲方法,精益求精,保证了宣讲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创设方式,让宣讲更有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时代要保持理论学习的常学常新,破除讲者技穷、听者乏味的尴尬局面,才能让理论宣讲更有温度、更具力度,更富有感染力。这就要求理论宣讲老师,在宣讲时要做到:一是内容要正确、新颖、系统、对听众有吸引力;二是要具备纯熟的宣讲技巧和艺术。备课时形成深刻独到的思想,掌握可靠的事实材料,认真研究琢磨表述方式。用什么语言表述才能准确、鲜明、生动?这些语言怎么编织排列才合乎逻辑、条理清楚?什么详讲,什么略讲?哪儿正面阐述,哪儿反面驳正?哪儿举例子,哪儿用比喻?都须字斟句酌,反复琢磨推敲。对于不能准确表达思想观点、令人费解和容易产生歧义的话,一定要认真修改。对于无实际内容和意义的空话、废话,重复罗嗦的“车轱辘话”,一定要下决心删除。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听众,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在宣讲准备和平时工作都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宣讲团老师仍然主动联系有培训需求的单位集体,结合实际需求,写提纲、找案例,用心用情备好每一课。为了能讲出“烟火气”“百姓味”,宣讲老师们专门请教有丰富宣讲经验的前辈,用更贴近生活的例子讲解,让理论宣讲真正走进听众心里。还创新性地组织宣讲语言模式。比如,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宣讲,用毛主席的诗词对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进行了概括,还选用了大量的生动鲜活案例,文稿还采用了很多排比句,让听众们耳目一新。也让中央“顶层设计”的重大理论和重大部署在企业基层“接了地气”。

总之,作为一名宣讲老师,必须深刻践行“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精益求精,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创新宣讲形式手段,才能让理论宣讲更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才能真正走近听众的心里。(党校工作部  杨婷)


大兴创新之风 为技工院校寻找发展机遇

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看家本领,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充分说明毛泽东同志把读书学习作为精神存在和思想提升的必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我们能源集团也正处在高质高效突破的关键时期,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作为教培中心的一名管理人员要胜任肩负的责任,在推动教培中心高质量发展上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抓住当前机遇,顺势乘风而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讲话,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指针、新论断、新要求,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为技工院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可以说技工院校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要抓住职业教育发展机遇,还要从学校的教育质量抓起。要在育人目标上提升,在培养时间上延伸,在教育力量上整合,在教学内容上聚焦,以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为主要教学场所,以企业行业实际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以岗位实际绩效为学分获得依据,探索在校企合作、家校共育、中高职衔接背景下新时期“技能工匠”培育的有效途径。

二是养成成本思维,提高办学效益。技工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降低办学成本,增加办学效益,更具市场竞争力。我们要把学校作为一种“企业”来“经营”,引进成本核算概念,成本低、见效快的软专业与成本高、实力强的硬专业平衡设置,在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上推行低成本策略,降低人力成本,节约教育成本。技工院校的发展规模要适度,使培养学生的平均成本降到最低点,才能取得好的办学效益。专业设置也要讲规模适度,在等量的教育投入下,规模过小,班级过少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而规模过大,班级过多也会带来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最终导致人才培养水平的下降。

三是坚持校企合作,适应市场需求。市场是校企合作发展活力之源,我们需要继续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企业得人才、职工得技能、学生得就业、学校得发展的多赢目标。规范校企双方权利义务,在招工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职业培训、内部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深度合作,建立具有市场机制特点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市场化、集团化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资源优化整合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办学效能。

四是注重改革创新、增强办学活力。改革和创新是市场经济的源泉,也是技工院校升级和活力所在。教育市场化要求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方向、招生就业、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只有如此才能打造特色教育,创造竞争优势。而技工院校要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就必须要循序渐进,对学校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法治校,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管理工作要服务于学校发展,加大教改力度,实施个性化教学,重视专业的规划和人才规格的设计,坚持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市场、学校与企业的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应对变革的最好办法是创造变革。我们应遵循他的教诲,并将创新真正贯彻到实践中去,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安全培训部 吴红)


愿以吾青年木砖,垒我华夏高塔

--学习《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感

“不惠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无论顺境、逆境,创新都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创新”的“实干”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没有“实千”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足够颠覆,才叫创新。

在社会中,特别是在企业经济中,创新活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创造财富。事实上,创新活动本身就创造了资源。人类在发现自然界中某种物质的用途,并赋予它经济价值之前,资源这种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保持创新的简单性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为企业带来更大收益为社会带来更强的财富创造能力,以及更高的价值和更强烈的满足感。面对世界百年末有之大变局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崭新节点。我们要从中吸取理论经验,杜绝“思想滑坡”,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坚守我国创新驱动发民战略,将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企业家精神并非天生,每个人都可以习得。

在知识社会和知识型组织里,每位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既是知识工作者,也是管理者,在德鲁克眼中,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而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创新者的所见所用必须经过严格的逻辑分析。仅凭直觉行事也是不够的。因为那通常只不过是“我希望它怎样”的另一种说法。而非“我认识到它会怎样”。任何企业都可获得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但是,要实现目标,企业必须有意识地去奋斗。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可以学到的,但要付出努力。因此,我们要争当事业闯将,学习企业家精神的内核,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成为适应社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终身学习,永远保持挑战者的心态。

在企业家社会中,个人面临着巨大挑战,那就是需要不断学习,再学习。对于这种挑战,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机会并加以利用。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往往认为,随着青春期的结束学习也将结束.最迟也只是延续到成年。个人如果到21岁左右还没学到知识的话,就再也学不了。而且一个人会把21岁前学到的东西,一成不变地在以后的步月中继续使用。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学习和再学习、自我发展和事业前途负责。既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末悔”的豪情,也要坚定“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信念。这个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身为时代弄潮,民族脊梁的我们,走在建设富强文明美丽和道中国道路上,都应以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将天下为已任,不忘初心,无问西东。

科学是将士,实践是士兵。

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凡能独立工作的人,一定能对自己的工作开辟一条新的路线。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科学是将领,实践是士兵。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

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敢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正是上代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就要敢为天下先,激扬创新的自信和勇气。给地球“做CT”的“矿广工院士”何继善,曾发现国内外教科书上关于传统电磁勘探理论的公式存在错误。当时不少人认为:教科书不可能错。但何继善与团队不盲从盲信,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自主创新天宽地阔,万类霜天竞自由。

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也需要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科技竞赛赛道长如马拉松,却又要求拿出短道速滑的拼劲。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方兴未艾,亦步亦趋不行,等待观望不行,必须增强紧迫感。不畏挫折、敢于试错、迎难而上,努力为我国科技能源发展贡献更多智力支持、创新支持。

风华正茂,逐梦前行。

“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奔跑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追梦路上,惟其只争朝夕,才能书写新篇,置身于百舸争流的竞争中,惟其奋楫争先,方能化茧成蝶。吾辈之青年,应以创新为刃,破茧成蝶。冲破桎梏,走向世界。生逢盛世而身为“后浪”的我们背后是强大的祖国、是先辈们为我们打下的坚实后盾。固然,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定不会忘记感恩与其融为一体,成了一团长燃不息的生命火焰。   

历史长河浩荡而过,一种感情却在岁月的奔流中,愈益浓厚;一种信念却在时光的洗磨下,历久弥坚……(教务处 张宇新)